根據(jù)內蒙古自治區(qū)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下發(fā)的《關于開展第33屆內蒙古新聞獎評選暨第35屆中國新聞獎作品初評工作的通知》和《內蒙古新聞獎評選辦法》《第33屆內蒙古新聞獎參評作品報送的通知》的要求,中新社內蒙古分社經過推薦、初評、定評,評選出2件作品報送內蒙古新聞獎A系列。公示時間2025年3月25日至4月1日。
監(jiān)督電話:3950345
電子郵箱:neimenggu@chinanews.com.cn
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2025年3月25日
時間不語過千年內蒙古文物里的民族文化交融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3日電題:時間不語過千年內蒙古文物里的民族文化交融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楊程晨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廣袤的大地上,各個民族和諧共生,各種文化交融發(fā)展。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的博物館,從文物中探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故事。
西漢初期的金冠飾出土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由頭飾、耳飾和項飾三大部分組成。頭飾上部正面的中心部位由橢圓形、圭形嵌蚌金飾構成,左右兩側有云形鏨花金片,其下圍繞數(shù)周長條形錘揲卷云形的金花片構成的冠帶,金花片的兩端和嵌蚌金飾的邊緣均有小孔,便于將其縫綴在帽子等襯物上。耳墜為包金嵌綠松石,由長方形鹿紋金飾牌、方形嵌石金串飾、包金玉佩等組成。項飾由瑪瑙、水晶構成。
在這件華麗的飾品上,有來自海洋的嵌蚌,有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大角鹿的造型,有用鏤空技藝加工成青龍和白虎樣式的和田玉,還有源于西亞和中亞的加工工藝。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長高興超介紹:“這件文物上同時包含了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并且用東方的審美和西方的工藝來制作,是多民族交融的最好例證!
元墓壁畫《夫妻對坐圖》出土于赤峰市元寶山區(qū),寬243厘米、高94厘米。
壁畫線條流暢,色彩柔和。寬闊的帳幕之下,男女墓主人左右相對而坐,神態(tài)安詳、憩靜,穿戴講究、高雅。壁畫中,男主人身著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頭戴蒙古族圓頂暖帽,腳穿蒙古族靴子。而女主人則身穿左衽紫色長袍,外罩具有漢服特色的深藍色開襟短衫。
赤峰市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孫雪江向記者介紹:“男女主人鮮明的民族特征,體現(xiàn)了在元代大一統(tǒng)的格局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文物陳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排列,不同年代的文物成為橫跨草原和中原的內蒙古地區(qū)多民族一體的證明。
館內展出的一件遼代白釉提梁壺,釉色潔白,溫潤如玉,圓口、鼓腹。通體淡雅素凈,造型優(yōu)美,神韻靈動,是雞冠壺中的精品。
記者了解到,這種雞冠壺的原型叫皮囊壺,最早是草原地區(qū)游牧部族用皮質縫合制成,用于盛放酒水。當游牧部族南下進入中原生活時,吸收了中原的瓷器制造藝術,二者相融合制成雞冠壺。
“北方皮質加工常用的縫合工藝、鉚釘紋飾、皮革的卷邊印記,作為裝飾被保留在雞冠壺的設計上,滿溢游牧生活的味道,同時把各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沉淀在瓷器上,體現(xiàn)了文化交融互鑒!眱让晒挪┪镌荷鐣逃拷逃鞴軇⒑胲庍M一步解釋道。
時間不語,文物在歲月中見證歷史,F(xiàn)如今,內蒙古各地博物館依托展覽,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讓各族民眾進一步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完)
續(xù)寫“三千孤兒入內蒙”新篇:跨越64年的雙向奔赴
“媽媽,您是我們全家的恩人,感謝您照顧弟弟,謝謝您!”
11月23日至24日,來自江蘇南京的杭巧云懷著對弟弟扎拉嘎木吉的思念和對都貴瑪老人的敬意,來到了1600公里之外的內蒙古四子王旗,去探尋弟弟生活了64年的家園,看望那位如親生母親般撫養(yǎng)弟弟的都貴瑪,親口向82歲的草原額吉(額吉意為媽媽)道一聲“謝謝”。
四子王旗位于我國正北方,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全長104公里,總面積2.55萬平方公里,因神舟飛船多次著陸于此,被譽為“神舟家園”。
這一場跨越千里的奔赴,不僅是親情的執(zhí)著追尋,更是對那段感人至深歷史佳話的生動續(xù)寫,在草原與江南之間,架起一座情感交融、民族和睦的橋梁。
困難時期的希望轉移
1959年到1961年,我國正處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如今富庶的江南地區(qū)當年鬧著饑荒,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一些孤兒院陷入糧食匱乏的困境,3000多名幼小多病孤兒的口糧成了問題。
這些幼小的孩子該怎么辦?黨和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對充足的內蒙古,善良寬廣的內蒙古大草原也向孩子們敞開了懷抱。
通過“運孤專列”,一場雙向奔赴正式開啟,一批批孤兒被送往內蒙古,交由草原額吉撫養(yǎng)長大,由此開啟了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這些孩子也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
當時的內蒙古,盡管也經受著困難時期的嚴峻考驗,但內蒙古各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盡全力做到“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寫就了一段“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佳話。
19歲開啟的大愛之旅
1942年,都貴瑪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
1961年,當時年僅19歲的保育員都貴瑪主動承擔起28名咿呀學語孩子的養(yǎng)育任務,雖然自己尚未結婚生子,但她毫不猶豫地給予了這些孩子母親般的關愛與呵護。
都貴瑪從喂飯、把尿等最基礎的照顧做起,日夜操勞,讓孩子們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用真情付出詮釋著大愛無疆。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陸續(xù)被牧民領養(yǎng),都貴瑪一次次經歷著與孩子們的分別,盡管充滿了不舍,但她深知這是孩子們更好的歸宿。
3歲的扎拉嘎木吉是都貴瑪照顧的最后一個孩子,盡管離開了都貴瑪?shù)纳磉,但他始終銘記著都貴瑪?shù)酿B(yǎng)育之恩,視她為自己的“嬤嬤”,在心里把她當作最親的人。
然而,扎拉嘎木吉的童年并非一帆風順。他的第一對養(yǎng)父母育兒經驗不足,有一次,都貴瑪看到他獨自在外面撿牛糞,心痛不已,當即找到那對夫妻批評他們疏于照顧,隨后便頭也不回地把扎拉嘎木吉領回了自己家。
悉心照料了幾個月,后來公社又為扎拉嘎木吉找了一個新家庭,都貴瑪依舊放心不下,仔細觀察、嚴格把關,直到看到新的養(yǎng)父母待扎拉嘎木吉視如己出,他成長所需的肉和奶等物品從未缺過,這才徹底放下心來。
在都貴瑪?shù)木暮亲o下,扎拉嘎木吉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在草原上健康快樂地成長。他們逐漸適應了草原的生活,學會了騎馬、放羊,說著流利的蒙古語,成為地地道道的蒙古漢子。
甲子之后的重逢之喜
64年如白駒過隙,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和養(yǎng)父母的相繼離世,“孩子”們尋根的愿望愈發(fā)強烈,試圖為纏繞在心頭多年的“我從哪里來”“我是誰”尋找一個答案。然而,茫茫人海,自發(fā)尋親難于登天。
轉機出現(xiàn)在2021年,公安機關開展的“團圓”行動,依托全國DNA數(shù)據(jù)庫,越來越多“國家的孩子”開始求助民警來尋找自己的親人。
不久前,在錫林郭勒盟公安機關及尋親志愿者的努力下,扎拉嘎木吉與遠在1600公里之外江蘇南京的親人配型成功,找到了闊別64年的姐姐杭巧云。
在動身前往南京尋親之前,扎拉嘎木吉來到都貴瑪家中,告知她這一好消息。都貴瑪激動不已,從懷里拿出1000元紅包交到他手里,嘴里還不忘叮囑,眼神中滿是關切與欣慰。
一周前,在歷經64年的漫長分離后,扎拉嘎木吉帶著三個女兒南下與親人成功相認。當天,扎拉嘎木吉身穿蒙古袍,頭戴前進帽。儼然,64年的草原生活,他已完全融入內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習俗中。
“到了這個年紀還能找到家,見到親人,我沒有遺憾了!痹履炯f。
重逢的那一刻,杭巧云淚水決堤,那是多年思念與牽掛的盡情釋放,她緊緊擁抱著從輪椅上顫顫巍巍站起來的弟弟,泣不成聲,那是親情在歲月深處的久別重逢,是家族情感脈絡的重新續(xù)連。
杭巧云說,弟弟是在火車上丟失的,父親為了尋找弟弟,一生奔波在外,直至離世也未能如愿。如今,弟弟的歸來,讓她深感父親終于可以瞑目,也讓她那顆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下。
跨越千里的雙向奔赴
尋親之旅結束后,扎拉嘎木吉回到了四子王旗,他第一時間就去探望了都貴瑪,并帶去了南京親人準備的特產。
見到扎拉嘎木吉歸來,都貴瑪老人緊緊地握住他的手,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的心血與付出得到了最溫暖的回報。
而在與弟弟團聚后不久,杭巧云決定攜帶全家前往四子王旗,親眼看看弟弟生活了64年的地方。
這一趟北上之旅,對于杭巧云來說,意義非凡,那是她對弟弟生活了64年的地方的探尋,更是對這份失而復得親情的深度追尋。
當杭巧云踏上內蒙古的土地,望著弟弟成長的地方,內心充滿了感慨!斑@是弟弟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園,我能體會到弟弟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杭巧云說。
在扎拉嘎木吉家里,姐弟倆的手始終未曾松開,杭巧云不停地問著扎拉嘎木吉這些年的生活。扎拉嘎木吉笑著一一作答,講述著在草原上的成長,那些與牛羊相伴的日子,與蒙古族同胞們共同度過的歡樂時光,以及都貴瑪額吉無微不至的關愛。
杭巧云靜靜地聽著,眼神中滿是心疼與欣慰,仿佛在腦海中勾勒出弟弟在這片草原上生活的一幅幅畫面。
手把羊肉、駝奶、酸奶餃子……來自塞北和江南的一家圍坐在一起,講述著64年來的點點滴滴。從兒時的趣事,到成年后的生活經歷,每一個故事都讓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
“我看到了弟弟在草原上的幸福生活,看到了他與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也感受到都貴瑪額吉給予弟弟的無私關愛與養(yǎng)育之恩!焙记稍普f。
民族團結的華章再續(xù)
24日,杭巧云一家還特意前往“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獲得者都貴瑪額吉家中,親自向這位偉大的“草原母親”表達了感激之情。
杭巧云緊緊握住都貴瑪?shù)氖,眼中閃爍著淚花,說道:“感謝您把我弟弟當成親生兒子一樣撫養(yǎng)長大,您的恩情我們全家人永遠銘記在心!倍假F瑪額吉也激動地回應著,兩位老人的手緊緊相握,那是一種跨越血緣與地域的情感交融,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寫照。
此次杭巧云的北上之行,不僅是一次親情的團聚,更是一次愛的傳承與延續(xù)。它訴說了“國家的孩子”這一特殊群體背后的感人故事,見證了在艱難歲月中誕生的民族團結之花,在歷經風雨后依然綻放得如此絢爛多彩。
都貴瑪用她的無私奉獻和偉大母愛,為扎拉嘎木吉以及其他“國家的孩子”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讓他們在草原上茁壯成長。
都貴瑪與扎拉嘎木吉姐弟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于養(yǎng)育與成長的故事,更是一段跨越地域、跨越血緣的民族團結的贊歌。
這份親情與大愛,這份雙向奔赴,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美好見證。(完)